5月23日,山东省青岛市女律师被其15岁亲生女儿借口为母亲按摩时用绳子勒死,遗体被装进行李箱。
从高三初三复课起,上海市跳楼自杀学生达24人。
7月6日,广东广州,一名刚被资助上完学的湖大硕士毕业生跳入珠江自杀。
8月4日,广西南宁22岁留英学生黄某将父母杀害,父母为大学教授与律师。
9月11日,江苏南通海门市海南中学一初中女生跳河溺亡。
……
生命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,到底意味着什么呢?面对压力和负面情绪,为什么这么多孩子选择伤害别人,对别人甚至是自己的至亲残忍杀害?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?
这些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?
在缺乏 “生命教育”的中国教育体系里,孩子对于生命的认知存在极大的偏差。生命,是教育的基石,也是教育和教育学反思的原点。我们的生命应有所觉醒、有所提升,这是人生面临的,也是必须应对的最重要课题。
曾有机构对上海中小学生做过调查,数据显示:
上海有24.39%的中小学生曾瞬间想过 “结束自己生命”,认真考虑过的占15.23%,更有5.85%的孩子曾计划自杀,且有1.71%的孩子自杀未遂。
看着这么多孩子对生命持“草率”的态度,我们不禁要问:
“为何现在的孩子如此不珍惜生命?”
许多孩子对于死亡的看法,甚至停留在童话故事中,“死去”的公主可以被英俊王子吻醒、游戏中的消耗殆尽后,及时充值便可重生。对活着的看法,更是停留在追求物质享受上,因此内心才会那么空白与脆弱。
孔夫子曾说: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活着该怎样做人还没弄懂,哪有时间研究死人或该为死人做的事呢?现在的孩子,大多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,更不知死亡意味着什么。这也就是他们如此游戏生命的原因了。
一、了解生命的意义
台湾高雄师大教授张淑美在《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》一文中指出: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,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,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,进而产生负面情绪,影响一生。
在孩子面前,我们一直避谈“死亡”,可“死亡”并不会因此绕开孩子。其实“死亡”就像是树叶变黄从树上掉下来一样自然。但死亡也同时代表着生命的消失,意味着什么都不能做了。没有办法与伙伴玩耍、不能吃美味的食物、也不能与爸爸妈妈一起生活。所以,对于孩子,需要让他们能够敬畏生命,才能远离危险。一场关于生命的对话对孩子或许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,但孩子至少明白:只有好好地活着,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。
二、感受生命的美好
在日本岛根县一所高中,为了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,开设了一门生命课:所有学生“人手一蛋”,从鸡蛋孵化、小鸡成年到死亡。学生们全程参与、观察、记录。
当我们感受生命时,也会体会到生命中存在的美好。我们生命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,但我们得好好地活着才能体会到,因此,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人只有一次的生命。能感受生命美好的人,都是热爱生命的;热爱生命的人,内心都充满着爱;而内心充满爱的人,都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中。当家庭中,父母真实的表达情绪,让爱流动,孩子的内在也会充满爱的流动。
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、总督导徐凯文老师,在《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》中说,如今很多孩子都得了“时代空心病”——缺乏价值观,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。
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,让孩子拥有承担责任与结果的能力,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寄生虫,巨婴、妈宝男。
王恒晋老师讲到:我们知道,只有孩子的生命是醒着的,孩子的未来才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潜力。而现在许多孩子会出现学习没兴趣,游戏上瘾,拖延症,生活无趣(宅),熬夜晚起,喜甜食不运动……这一切,其实源于我们家长对孩子生命的“入侵”和“控制”。如果教育不能唤醒生命,那教育一定是出了问题的。
在心理咨询中,我遇到过许多“别人家的孩子”个案,头顶好学生的光环,在国内甚至世界一流的学府求学,在别人眼中闪闪发光的“天之骄子”,在自己眼里却一文不值,时常觉得恐惧、焦虑,甚至有很多次轻生的念头。
在成长的过程中,他们只是按照父母的规划,满足父母的要求,却从未为自己活过,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曾经有一位孩子告诉我:“我活着只是为了让我爸妈满意,我其实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,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尽头,也似乎已经到了尽头。”
王恒晋老师着重讲到:许多家长剥夺了孩子选择生活,自我成长与承担责任的能力。让孩子走设计好的路是许多父母喜欢做的事,甚至不惜扼杀孩子的一切兴趣。然而,不知活着有何乐趣,生命又有何意义呢?曾经遇到过许多家长,他们的“爱”是有条件的,只有在做了家长“好”的事情时,他们才会对孩子表达爱。而孩子的世界里只有“好坏”,孩子表现出的只有对关系的疏离与恐惧,更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。感受是没有对错的,感受是最真实的表达。当孩子内在的情绪是满的无处发泄,于是只能选择放弃生命这样极端的方式了。看到孩子闪光的地方,让孩子被看到,被听到,比让孩子成功更重要。
泰戈尔曾说:“死亡隶属于生命,正与生一样。举足是走路,正如落足也是走路。”生命是教育的原点,任何时候,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该围绕生命展开。生命并不是生而脆弱,正确的教育可以让生命坚强而伟大。法国作家罗曼·罗兰所说,“我心目中的英雄主义,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,依然热爱生活”。让孩子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,并不是想让他们畏惧死亡,而是希望他们对“死”有所敬畏,去了解生命的意义,才有可能更好的面对“生”。
(原创文章,来源:游金地全媒体采编中心 审核:何良庆)
推荐阅读:山西汽车网